对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说,孩子1岁以前基本是跟妈妈睡一张床的,一是为了方便夜奶照料,二是舍不得宝宝,享受这种娃睡在身边的感觉。
但享受这种亲密的同时,孩子也面临着安全方面的风险。
成年人往往忙碌了一白天,晚上睡觉比较沉,加上睡姿不稳定,跟周岁内的宝宝同床更容易发生与睡眠相关的死亡问题,比如蒙被综合征、新生儿猝死、大人挤压等。
沈阳一出生仅37天的女婴熟睡中被父亲压住窒息而死。
据当时负责抢救的医生说:“送过来时,孩子脸上青一块紫一块,身上全白了,呼吸、心跳全没了,立即被送到了抢救室。”
南京一8个月大男婴因睡觉时被蒙在被子里窒息离世。
杭州一名出生40天的婴儿睡觉时被大人压到,不幸窒息而亡。
这样痛心的案例很多,《英国医学杂志》曾发表过一份报告,分析了近1500例婴儿猝死案例,该报告显示睡在父母床上的婴儿,猝死概率达22%。
美国儿科协会建议是,在孩子1岁以前,应该和父母睡在同一个房间(同房但不同床),研究显示,这样可以显著降低婴儿猝死综合症的发生率。
不必追求那些量化得很精确的时间,与其把焦虑带给孩子,不如放松下来,想些适合的引导方法。
帮孩子顺利分房睡
第一步:小宝宝,分床,贴紧大床
首先,我们是提倡宝宝出生后就该分床睡的。
只不过宝宝的小床要紧贴妈妈的大床,让宝宝在睡觉时能够感觉到妈妈的气味和温度,也方便妈妈在夜间照料宝宝,更有效降低了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的发生。
第二步:大宝宝,分床,和大床拉开距离
大一些的宝宝,婴儿床已经睡不下了,就可以换儿童床,放在距离大床有一定距离的位置,最好是妈妈和宝宝伸手能摸到彼此的距离。
既有彼此的独立空间,又能随时感知到彼此,大人孩子都能睡得更安稳。
第三步:大孩子,分房,不关门
等孩子长大一些,和妈妈分床睡得也比较踏实了,就可以考虑给孩子分房睡。
但是,最初分房阶段,妈妈可以陪孩子睡着后再离开,而且两间卧室都不要把门关死,让孩子知道,即使不和爸妈在一个房间睡,妈妈也随时听到他的声音,有需要叫妈妈,妈妈马上就能过来。
第四步:最终,分房,独立睡
到了这一步,就离彻底分房独睡的大功告成不远了,孩子表现出越来越适应睡在自己的房间。
妈妈可以每天晚上给孩子讲完故事,或陪孩子聊聊天后就离开房间,熄灯关门。
如果孩子不愿关门,可以巧妙点跟孩子说:
“是不是关门睡更安静呀,即使关着门,你喊妈妈,妈妈也是能够听见的。” |